Ch /

En

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通訊 第4期

TAIR第一年
黃榮村/ TAIR理事長

轉眼就翻到2017年,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(TAIR)成立至今也快一年了。TAIR成立的軌跡至為清楚,首先是在教育部主催下,於2015年參加美國校務研究協會(AIR)50周年年會,臺灣出席人數(包括高教司在內)有20來位參加,發現從社區型大學到研究型大學,還有伴隨發展IR軟體、設備、與系統的大小廠商,可說是熱鬧滾滾,AIR對新加入的臺灣團則充滿期待。接著教育部推出IR實驗計畫、協助推動成立TAIR。2016年初成立TAIR(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),同年六月初參加美國AIR 年會時,人數已多達50餘人(高教司此次未能參加)。

成立大學IR專業機構的邏輯,與成立高教專業評鑑(QA)機構的想法並無兩樣。所謂不知歷史縱深不清楚國際比較,就別妄議國政,所以釐清需求,了解學習機構的SWOT所在,之後作證據為基的決定(evidence-based decision),這就是建置IR與QA當為高教決策支援的邏輯,一方面供學校做內控之用,另一方面亦可在綜合各校IR資訊後,協助高教政策得以在較具體較全面性的關照中,發展出有效的宏觀調控策略。

接下來的事也很重要,利用IR與QA看出問題後,如這所學校廟小妖風大、欠缺品質教育、或研究能量不足等,就要開始設定mission, strategy, 與action plan來改變它。這裡面的基本觀點是:決策很重要,行動才是關鍵!而一切的起始點,可以讓IR提供基本的準備工作。

IR主要是提供資料驅動與證據為基的決策支援(data-driven and evidence-based decision support),故較具大學自主性,且大半是大學應收集之資料,因此比一直想評價大學的QA之咄咄逼人,更受到歡迎。但兩者還是經常被批評為讓大學治理方式更等同化,又因過於強調重生存與大學治理效能,大學之傳統功能流失。其實QA與IR應只是中性工具,所以呈現出來的資料並非要點、重點是這些資料背後的故事,因為每間學校的故事並不相同,所以對收集到的資料,應該在全面考量學校歷史、現狀、與未來之後,進行脈絡化的解讀,這件事至關重要,也是學校領導有高下之分的所在。所以IR辦公室之設置在不同類別學校,應有不同的最佳模式,如在公私立學校,校長與校務會議之角色大有不同,應能善用其不同特性做最佳的設計,外界的評審不宜做統一要求,以免失去辦學的彈性。

TAIR與各大學協進會則有責任作人才培訓,與建立以IR為基礎之大學治理平台。TAIR目前每月皆有活動,若單月為各校IR實務觀摩,雙月就是技術性的工作坊,每年則舉辦一次大型的國際性質研討會。除此之外,還有若干工作重點,如協助學校建置各自關切的要點(包括有效招生策略之擬訂)、協助建立跨校之最小集合的共同資料欄位、建立具有共識之IR語彙與字典(如學習成果、人文關懷、就業能力、各行各業表現與成就)、與協助建立跨校具有共通性之資料庫等。這些工作皆非一夕一日可完成之事,希望大家一齊努力來促成!

下載: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通訊 第4期 2016年12月

出版品

電子報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