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IR 通訊創刊說幾句話
黃榮村/ TAIR 理事長
自從去年(2015)從Denver 參加美國AIR 五十周年年會,並參訪加州大學系統與Stanford 大學的IR 建置之後,大家起心動念發起創設「臺灣校務研究專業協會」(TAIR),並在教育部啟動IR 實驗計畫與大力協助之後,在今年年初就將TAIR 正式成立起來。各大學的積極參與是TAIR 能夠如此快速成立的主因,今後TAIR 能否有效運作,更是要各大學的認可與協助,才能畢其功於一役。為了能促成有效的溝通,並讓TAIR 能因應大學的需要,提供服務的功能,包括建立IR 資料庫、專業人才訓練與進修、與國際IR 組織及工作坊連線等項,因此在TAIR 剛成立時,理監事會即決議應儘快創辦IR 通訊,並責成秘書處在周懷樸秘書長主持下,進行籌備。現在在高教評鑑中心(HEEACT)協助下,已備好第一期,今後將陸續籌編出版,以促成國內IR 資訊與需求之交流。
IR 並非無中生有,也不是萬靈丹。臺灣的大學在過去十來年,為了申請與執行五年五百億、教卓計畫、校務與系所評鑑、典範科大、技職再造、各項獎補助款、以及內控與財務訪視等項工作,經常被要求建立各種大小不等的資料庫,並提送教育部要的總體資料。所以大學並不缺炒菜用的大小資料庫,所缺的是如何把這些資料儲存串接起來做有效的存取,所缺的是要去檢討缺了什麼關鍵性的資料,以及如何聰明的從龐大資料陣列中,聞到嗅到找到事關學校存亡或可以再精進的竅門。要做好這些工作,就跟一個具規模的優秀研究團隊所要做的沒有兩樣,所以人員、經費、計畫、與領導是一項也不能缺的。
IR 在建立資料庫時需以學校之實際需求與擬發揮之特色為主體,但不同類大學也應該有相同的,可供互相評估的指標,而且一所大學的基礎資料,也應能呈現給利害關係人了解,整體而言,仍以招生、學習績效、職涯輔導、與辦學經營為主體。學生是學校的核心,故招生、休退學追蹤、學習過程中之預警、學習成效、學用落差之彌平、與職涯發展等項,應為學校最重要之關切事項。但「學習」一詞意義甚為廣泛,不易明確定義,因此跨校之間也應建立基本共識,共同發展,並與國際高教所進行已有五十餘年經驗的IR 接軌,之後逐步建立起自己的IR 資料庫與決策支援系統。
這些相關問題,應該都可以在我們大家的IR 通訊中交換經驗與意見,希望大家一齊來協助促成!